臺北數位藝術節「真相碎片」策展論述

文 / 黃祥昀 你是否跟我一樣,每天一起床就開始滑手機?我們到底是在看手機,還是被手機看呢?我們到底是被動接受訊息,還是有能力選擇自己想看的訊息呢?面對鋪天蓋地又轉瞬即逝的訊息、眾聲喧嘩又真假難辨的新聞,我們腦中有足夠的記憶體吸收資訊而有所辨認嗎? 真假難辨的後真相時代 數位全球化時代下,接收爆炸過量的資訊與紛雜碎裂的新聞已是我們的日常體驗。在資訊海量的網路中,各式網路新聞不斷增生,我們總是能找到支持正反兩面的「證據」,但我們常常先相信我們原本就已經認知的事情。我們長時間消磨在手機上,卻無暇進行真相核實。這個現象標示著我們共同面臨的「後真相」(post-truth)處境,後真相意指激發主觀感受與個人信念的資訊比經查證的客觀事實,更容易影響輿論。事實上,勾起情感與服務特定意識形態的假新聞,其傳播速度甚至比有事實查核的新聞快速。 網路瘋傳的不實資訊滲透實際生活 雖然假新聞與假訊息並非當代才出現的社會現象,但網路平台與社群媒體的興起,加速了假新聞的傳播速度與範圍,甚至讓資訊本身成為了一種政治的武器。2016年美國大選前夕,威爾許(Edgar Maddison Welch)因相信陰謀論,自稱調查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的性侵兒童案,舉槍射向號稱是兒少性剝削據點的披薩店,形成「披薩門事件」 ; 2018年臺灣駐大阪辦事處處長自殺,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承受不住因中國與臺灣之間的政治張力所形成的假新聞,及其伴隨的輿論壓力,然而,若只看新聞,我們可能永遠也無法知道真正的原因。這些事件讓我們深刻地體驗到網路上的假新聞是如何滲透到我們真實的生活之中。

臺北數位藝術節「真相碎片」策展論述
臺北數位藝術節「真相碎片」策展論述